生于西安,長于西安的我們習慣了博物館里展示著的周禮秦制和漢風唐韻,卻極少去思考這些博物館里的精致展品是如何穿越千年,從深深的黃土之下來到我們面前。這一次,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南校區(qū)歷史研習社的孩子們,在李慶、李志恒老師的帶領下,于6月1日下午,一起走進了西安文理學院的文博實驗室,走進文物的背后,去學習、體驗、感受:那些陳列的展品背后,是怎樣一群人在努力?是怎樣的技法在支撐?是怎樣的文化在傳承?
“當你用心去對待每一個碎片,它們就會把過去發(fā)生的故事講給你聽”
與高大上的博物館不同,位于西安文理學院地下一層的文博檔案館有點“土”。走進陶器修復室,腐朽的塵土氣息穿越千百年的時光撲面而來,這里沒有精致的展柜,沒有華麗的燈光,有的只是一箱箱的文物碎片按照出土的時間與地點分門別類的放在一排排貨架上。這些破碎的文物便是歷史留下的疤痕,文物修復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這些疤痕中拼湊出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細節(jié)。
陶瓷耐得住高溫,卻極怕碰撞,出土文物大多破碎,并且早已和“土”密不可分。在輔導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開始了文物修復的第一步:將同一器物的碎片整理到一起,并清理掉上面附著的黏著物。為防止腐蝕陶器的材質,修復師們使用蒸餾水作為清洗液體,利用棉簽等柔軟物體進行擦洗。針對較硬的雜質,則使用細毛刷子或物理清洗。
清洗好的文物碎片會被心靈手巧的修復師們拼接成它原本的形狀,再用粘接劑進行粘接與加固,之后用石膏對缺損部分進行補缺,最后再進行打磨上色,一件件破碎的文物便會以完整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用最先進的技術、最新銳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歲月,展現(xiàn)最悠遠的文明?!?/p>
文物清洗奏響的只是考古樂章中的一個小小音符。在文博實驗室里,我們看到伴隨著中國科技飛速發(fā)展,拉近的不僅是我們與浩瀚星辰的距離,更有今人與古人相隔的時光。
文博實驗室的中央,一尊3D投影的青銅鼎在展臺中靜靜旋轉,通過這種技術我們可以360°的看到世界各地的文物。
在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中,無人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航拍,再通過軟件計算可以得到遺址保護區(qū)域的大比例圖像。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在圖上進行遺址保護區(qū)和建筑控制地帶等的規(guī)劃,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便利的條件。原本極大耗費人力和時間的測繪工作,現(xiàn)在只需動動手指,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在尺寸天地中,在冷凝的圖像里,感受秦漢時期鮮活的建筑思想。
“秦磚漢瓦”以其精美的紋飾,跨越久遠歷史,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厚的東方文化美學積淀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章節(jié)。在活動的最后,同學們親自動手參與了瓦當?shù)耐赜。谝黄赖耐弋斨懈惺艿搅恕扒卮u漢瓦”的鼎盛與輝煌。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蘊含的精神是泱泱中華千年文化歷史的傳承。而它們就是想讓未來的“我們”能夠親眼看見、親身感受。圖片與實物的區(qū)別絕不僅僅只是觸感而已。這些流淌著歲月和故事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師的幫助之下打破了封存千年的黑暗,內(nèi)斂著光芒,靜靜地佇立在這里,被凝視、被記錄、被想象……
近年來,高新一中致力于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教育,形成“四知”“四行”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學校從育人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提高興趣選擇的能力和獨立性,幫助學生建立自己和職業(yè)生涯的聯(lián)系,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和幸福奠基。
學生感受
我也體驗了一個唐天王俑的清理工作,拿刻刀刨土,再拿筆刷掃開。初次體驗或許新奇,可日久經(jīng)年必然枯燥。文物修復確實是一件需沉得下心的活兒。正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所展示的故宮文物修復師一樣。卓越的工匠工作時不動如山,沉靜如水,世俗的喧囂如水面的漣漪,在一日復一日的專注中平靜。他們遵守了匠人無名無我的傳統(tǒng),國寶上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參觀者也不會知道修復者是誰,他們看似沒有追求實現(xiàn)自我。但這令許多人終身尋找的命題早已經(jīng)由每一次清理,每一次上色而暗中實現(xiàn)。文物是歷史的濃縮物化,是較個體生命較為廣闊的時間與空間。一流的匠人終日跋涉此間,自我相融于這廣闊之中,不再需借自我炫耀獲得存在感?;蛟S這粗淺的感悟,便是此次研學的意義所在吧。
——2024屆 劉月涵